news

今日秋分|牢记三件事,中老年人安稳度秋

俗话说:一秋三分寒,病根最难缠!


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春夏季节为阳,秋冬季节为阴,而秋分节气,恰恰是一年中阴阳的分割点。


这意味着,秋分节气,才是秋季真正的降临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6093812.jpg


秋分的特点是昼夜平均,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观点,在这个节气里,天地间的阴阳处于最均衡的状态,而阴阳平衡就是身体健康的标志。


秋分之后,阴气就成为主导,干燥寒凉的秋季就将拉开序幕,届时天气冷暖的变化将会频繁,寒邪燥邪会越来越凶猛,许多疾病都会在邪气的引动下卷土重来。


所以这个时候,中老年人可千万要牢记这三件事!


一、早睡早起,养精蓄锐


秋季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养生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,因此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精。


《黄帝内经・素问》记载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秋分之时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生长向收敛闭藏转变。


秋分日开始,我们的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运动等方面皆要随着四时节气变化,开始“收养”,重视“内守”,为严寒的来临做准备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6093817.jpg


按照《黄帝内经》记载的睡眠理论,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,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,阴主静,所以夜半应长眠。


在春夏的时候,可以晚睡,11点之前都没关系;在秋分以后,9点就可以准备休息入睡了。


二、捂好身体三个部位


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“春捂秋冻”,但这个是有前提的,只适合于身体没有疾病的人。


老年人、身体虚弱的人,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,在秋冬天千万要注意分寸,不止春捂秋也要捂。


因为秋季气温变化大,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血管收缩,血管阻力增大,导致血压升高,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。


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、血液粘稠这些对老年人来说就是大杀器,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心血管、血栓等疾病。


所以,秋分节气,中老年朋友千万要捂好我们身体的这三个“禁地”——头、肚脐、脚,不让其受凉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6093820.jpg

1头部


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,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,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。


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“诸阳之会”,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,一旦受寒,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分。


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、四肢血管病的人,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,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。


2肚脐


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,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,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,怕冷、易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,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,驱寒助阳。


3脚部


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,因此,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,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,所以人们常说“脚冷,则冷全身”。


足部寒冷,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,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。


三、饮食温润,进补有度


秋分的“燥”不同于白露的“燥”,秋分的“燥”是凉燥,而白露的“燥”是“温燥”。


“燥令伤肺”,因此,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、温润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6093824.jpg


还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、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,特别是白萝卜、胡萝卜。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,以免造成肠胃积滞。

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,但秋分时节进补,不可太过,要适量。


秋分至,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大家,使中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的秋天。